冰川是地球淡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全球數十億人提供飲用水和灌溉水源,在調節全球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團隊成員、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室副主任杜文濤介紹,通過在高山地區的春季開展人工增雪作業,既可以增加冰川物質補給,又能提高冰川表面反照率,降低太陽輻射的吸收,減緩冰川消融強度,從而恩澤水文、生態、農業等多個領域,在更大的流域尺度或山系尺度對冰川起到保護作用。
隨著氣候變暖,全球冰川正以驚人的速度消融。英國《自然》雜志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2000年至2023年間,全球冰川物質減少了約5%,約為6.542萬億噸。同時,冰川融化持續加速。2023年一年,全球冰川物質減少量甚至達到5480億噸。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3月發布的第三次中國冰川編目顯示,中國最新冰川面積約為4.6萬平方千米,冰川總條數約為6.9萬條。與第二次中國冰川編目相比,2008年至2020年間,中國冰川面積整體減少約6%。
冰川消融影響深遠,不僅威脅全球生態系統,而且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挑戰。
研究團隊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康世昌介紹,冰川消融會引發水資源危機,直接導致海平面上升。此外,冰川的持續消融還會導致冰川自身失穩,對外界影響更加敏感,加劇冰川災害及其次生災害鏈的頻度和強度。
這是研究人員拍攝的珠穆朗瑪峰東絨布冰川消融的冰面(2013年5月9日攝)。新華社發
如今,科學保護冰川、加強冰川研究已成為政府、學界和民眾的共識。
覆蓋新型材料是當前應用于冰川保護的一種措施。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的達古冰川、新疆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等,中國研究團隊用不同的材料如特殊設計的土工布、納米材料給冰川“蓋被子”,助其“退燒”。這一措施也早在歐洲部分冰川旅游地得到應用。
國際冰凍圈科學學會主席利斯·瑪麗·安德烈亞森認為,全球冰川正經歷著持續性萎縮,希望能有更多新舉措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合理規范人類活動,科學高效保護冰川。她呼吁通過科學監測和國際合作有效應對冰川消融。
冰川作為維系地球生態安全的戰略資源,其不可再生性及強烈消融引發冰川災害、水資源危機、生態失衡等連鎖反應,正推動國際社會冰川保護共識從科學預警加速轉化為政策行動。
聯合國大會2022年通過決議,宣布2025年為國際冰川保護年,并將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定為世界冰川日,旨在提高人們對冰川在氣候系統和水文循環中重要作用以及冰川快速消融影響的認識。2024年8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布2025年至2034年為“冰凍圈科學行動十年”,致力于從冰凍圈變化監測、數據規范和共享,到應對保護的全鏈條推進。
杜文濤告訴記者,在當前溫室氣體排放量下,人工增雪可有效保護冰川。今年,研究團隊還將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優化高山區人工增雪立體作業方案,努力提升保護效果,擴大保護范圍;同時積極引入新手段,持續做好冰川監測研究,以獲取更精準的數據,為科學保護奠定基礎。
在康世昌等專家看來,紛紛展開的拯救冰川行動體現了人們對冰川的重視與呵護,但阻止冰川消融最有效的辦法還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依據2015年《巴黎協定》締約方作出的承諾,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
“保護冰川,任重道遠,我們在與時間賽跑。”康世昌說。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