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浴是一種江南農家沐浴風俗,流行于江蘇南部(如常熟低鄉一帶)以及部分安徽地區。以下是關于鍋浴的具體介紹:
起源傳說: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群雄并起,戰火紛爭,江南屬國的士兵在打仗行軍時,因冬天在水中洗澡太冷,就發明了鍋浴,即煮上一大鍋水,大家輪流泡熱水澡。
設施構造:鍋浴的形狀一般為單眼灶頭,用磚砌成四四方方的,高度比一般灶頭低,方便洗澡者上下,通常建造在偏房下屋(如柴間、磨房等)的屋角。灶口處砌起一堵磚墻,使 “浴鍋” 隱藏在三面墻構成的凹處。“浴鍋” 是直徑一米多的生鐵鍋,不配鍋蓋,只備一個直徑幾十厘米的木塊,木塊用整塊木料制成,圓形,一面平,一面凸,當地俗稱 “烏龜板”。
洗浴方法:洗澡時,先提些涼水倒在浴鍋中,然后在灶臺添柴、點火燒水。水熱后,人慢慢坐進浴鍋中,若水溫不夠,可讓人幫忙添柴。為防止鐵鍋壁燙屁股,洗澡時將 “烏龜板” 墊在屁股底下。
文化特點:它不僅是一種獨特的洗澡方式,還是一種社交形式。以前,沒有鍋浴設施的人家會聞訊而至 “乘湯”,即乘便洗個浴,一般會自覺帶些柴來,不帶柴的會被戲稱為 “撩白水”,但主家不會計較。主家每次燒浴湯,會散布消息,有的還會遣小孩去叫鄰居來 “乘湯”,叫 “喊落浴”。遇到婚嫁喜事,沒有鍋浴設施的人家會帶足燃料來 “借鍋” 燒浴湯。此外,鄉鄰隔壁發生矛盾,“乘湯” 和 “喊落浴” 常常是一種表示和解的姿態,有 “一浴泯恩怨” 的說法。
2008 年,鍋浴成為常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1。不過隨著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有浴鍋的人家越來越少1。
關鍵詞: 鍋浴是什么意思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